东北中小学生家长比赛给老师高额送礼的博文,令南方网友的震惊不已。但一位东北籍网友的评论其实很值得注意,按他的说法,直到90年代,东北并不存在这种风气。
问题来了:东北在很多方面的坠落,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?学术界鲜有这方面真正的讨论。举全国之力振兴东北也搞了很多年了,效果有目共睹。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?
严肃讨论真正的根本原因当然是犯大忌讳的,我也没这个胆子。但不妨从不正经的角度得出一些不正经的结论:
在我看来,东北的坠落,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的猝死。九千多万东北人在岁月静好的一片祥和中,一下子被致命性经济猝死的重锤击闷,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远远落伍了,撒丫子都追不上,导致大批精英人群出走,留下来的人只能在残量里拼命争抢自己的那一份,而争抢的手段,往往是比拼下限。于是坠落过程就再也没有止住。
经济的猝死,恰恰死在于当年的优势上。
众所周知,当今大国的经济格局,很大程度上是奠定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那段乡镇、民营、外资企业的爆发时期。但那时候的东北在干嘛?温柔乡里。
尽管东北的大部分国企在1980年代中期后便逐渐丧失竞争力,但那之后靠无毛印钞巨量补贴国营企业的历史,又持续了十几年。早在1978年,东三省就达到34%的城市化率,超过1/3的东北人在补贴下赚了十多年的幸福时光。而当时全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%,还要去掉京津沪三个50-60%的地区,剩下的,比如浙江的城市化率只有12%,山东9%。正是在如此低的城市化率的基础上,东南沿海靠着外贸的优势发展起了大批的乡镇民营企业。但当时的东北完全不具备这样的环境:
对于东北城市居民来说, LZ国企职工当得舒舒服服的,你让LZ去血汗工厂卖命?外资企业都不行。
东北农民都不屑于那种初期的“血汗工厂”。6100万东北农民耕种4.5亿亩肥沃的黑土地,比关内7.2亿农民耕种14亿亩土地的日子不知道舒服多少倍,打个毛的工。
作为亲历者,我是非常清楚八九十年代的乡镇民营企业普遍的劳动强度、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。若不是为了能穿上件整齐的衣服、能吃上口肉,谁愿意去那种恶劣又没有保障甚至连基本尊严都没有的地方打工?是近2亿第一代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撑起了这片天。
但温柔乡里的东北,就这样完美错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。等到财政补贴再也补不起的时候,大下岗猝然降临。再想追,插翅也追不上了。
但灾难并不止于此。财政好转之后又开启了大量转移支付基础上的东北振兴,这种近乎纯粹的二次分配,比一次分配的公平性更差很远,于是民间文化在拼下限的残量博弈基础上,又添加了一个亲近权力的激烈博弈。网上经常嘲笑山东人的编制信仰,但编制对于山东人来说,更多意味着保障和面子,而对于东北人而言,则可能意味着身家性命。
![]()
![]()
赞(6)